您当前的位置:主页 > 火爆页游私服 > 正文

俞樾[清代著名学者]

2019-02-19 23:06  作者:超变页游私服 点击:次 

人物生平/俞樾[清代著名学者]

俞樾,道光元年(1821)十二月初二日出生于德清县东郊南埭村(今乾元镇金火村),是时他的父亲俞鸿渐在京任职   。四岁以后,因南埭鄙乡难以从师读书,他乃随母亲姚太夫人和哥哥俞林到母家杭州临平求学,从故乡出走。从此踏上与父业相袭的道路,考进士,入翰林。  

俞樾

俞氏是德清的望族,自元末俞希贤迁居德清,先世多隐于农,故谱牒不著。至清乾隆间俞廷镳(字昌时)及其子俞鸿渐(字依伯)只现三位闻人,俞樾是第四位。俞家虽多次迁寓,但俞樾每以德清俞氏自居,后来他亲制了三枚印文,曰“德清俞氏”、“乌巾山舍”、“南埭村民”,又几番在诗中语“吾邑乌巾山”,以示不忘德清故里及出生地。今德清县南埭村尚存俞樾晚年主持修造之“四仙桥”,盖桥建时他预感自己不日也将仙去,乃以“四仙”命名,四仙者,曰其远祖、祖父、父亲及他本人,并有桥联在桥的南侧:“双桨泛轻舟,绿水潆洄南北埭;一条横约略,青鞍安稳往来人。”另桥北侧亦有联。

道光三十年(1850)庚戌科,俞樾中进士第十九名。而在此前的复试中,他的表现尤为出色。这年复试的诗题为“淡烟疏雨落花天”,俞樾作诗,首句即不凡,曰:“花落春仍在。”此句深得主考官曾国藩赏识,曾赞:“此与‘将飞更作回风舞,已落犹成半面妆’(宋祁诗)相似,他日所至,未可量也。”在应试诗中,俞樾诗显属力作,又弘扬清廷坚守家国的主旋律,遂将其名次移列第一。俞樾对曾的识拔之恩感激涕零,岂料他毕竟太书生,不善应对,不会做官。按说他至少可做到学部堂官,却仅当了一任河南学政便被御史弹劾,削职归田。

俞樾回到江南,在苏州租屋住下,杜门撰述,“原本经典”,而向文本深处求义理,他自称这段生活是“闭户曾穷皓首经”。他为在苏州的寓所主室取名“春在堂”,自云“虽名山坛坫,万不敢望,而穷愁笔墨,倘若有一字流传,或亦可言‘春在’乎?此则无赖之语,聊以解嘲,因颜所居曰‘春在堂’。”可知春在堂据“花落春仍在”句演绎而来,大约同时他一面也教授弟子。咸丰十年(1860)春,彼时他主讲于苏州紫阳书院,因太平军攻克江南大营,于是自苏州避战乱至德清县新市镇居留半月。他有个弟子童米荪,就居新市镇西庙前,其间陪他曾游镇上名刹觉海寺。他对觉海寺雷书轶闻极感兴趣,且予以考证。他在《右台仙馆笔记》中写道,吴兴德清新市镇觉海寺殿宇宏壮,唐时所建,巨材髹漆,积久剥落,见倒书迹曰“酉、候、李、约、攸、利、火、谢、均、思、通”十余字,镇人皆言雷神所书,数百年来无人能释,他考订为伐木人所刻,且有岳阳楼佐证,非神仙所为。而《春在堂随笔》中更见他对德清史地之谙熟,如德清旧有地名武林头(在今乾元镇),他考证后说,“武林乃五柳之误。《明史·地理志·湖州德清下》,有下塘巡检司,后迁五柳港口,即其地也”;又如吴江陈宋恕《春秋舆地谱》于浙江首列叟瞒,曰今湖州府武康县,他从《左传》、《国语》、《说文》考出,“今武康县为防风之国则可,为叟瞒之国则不可”。

俞樾全身照

鼎脔亲炙,桃李亲栽,由于著作等身,声誉日隆,不少书院都慕名请俞樾授课,一时“门秀三千士,名高四百州”,其中也包括德清前溪书院与德清学子。”同治六年(1867)冬,俞樾偕姚太夫人回德清治父葬事,选址于金鹅山之原祖茔之侧。以后每岁苏杭往返,他都要绕道回德清一次,“上先人冢”。因之任教于德清前溪书院(一名周公书院,在儒学东),只授课欠短,时断时续。他在《自述诗》中深情写道:“更向清溪向旧栖,一泉一石总留题。虽然忝窃名山席,竟未看山到剡溪。”自注说:“浙江巡抚黄寿臣前辈荐余主嵊县讲席,然竟未赴。”当他已辞一切教席,且年逾八旬,于每月之朔望仍尝亲临仙潭书院(在新市镇)授课二次,并为之撰《仙潭书院碑记》近八百字并篆额,又书“敬业乐群”匾额一方,悬于门厅之上,视为校训。

除祭扫、授课以外,俞樾也眷顾故乡风物,怀思乡人。同治八年(1869)春,他在扫墓之暇,游览了慈相寺、半月泉、宝庆寺、蟠龙石诸胜迹,作有一组怀古诗。同治十一年(1871),他专往瞻拜西门城上柳侯祠,是祠供奉柳宗元祖父柳察躬,并作《柳侯祠》志之(见《民国德清县新志》)。光绪十年(1884),他特陪孙俞陛云回德清赶县试,果不出所望,中秀才第一名。光绪十三年(1887),当故乡拱元桥坍圮亟需重修,他慷慨出银三百两资助,并欣然撰《重修拱元桥碑铭》。光绪十五年(1889),湖州各县陷洪灾,而德清尤甚,他闻之,印书一千本,以书款汇付德清赈局。他对德清的深爱愈老弥坚,一如他在晚年所撰《重建德清县儒学记》中坦言:“余衰且老,犹倦倦然为吾桑梓之邦望也。”

光绪三十二年(1907年2月5日),俞樾八十六岁,以“美名”谢世,葬西湖三台山东麓。临终前作留别诗10首,代讣辞行。  

个人成就/俞樾[清代著名学者]

综述

俞樾是晚清有影响的学者。他长于经学和诗词、小说、戏曲的研究,所作笔记搜罗甚广,包含有中国学术史和文学史的珍贵资料。善诗词,工隶书,学识渊博,对群经诸子、语文训诂、小说笔记,撰著颇丰,一生著述不倦,主要著述有《小浮梅闲话》、《右台仙馆笔记》、《茶香室杂钞》等,辑为《春在堂全书》,凡500卷。  

小说研究

俞樾画像

在通俗小说方面的重要贡献是修改《三侠五义》,使这部小说得以广泛流传。赵景深在1956年1月所作的《三侠五义》前言中说:《三侠五义》原名《忠烈侠义传》,出现于光绪五年(1879)。1889年俞樾初见此书,认为第一回狸猫换太子“殊涉不经”,便参考《宋史》和《默记》等加以删改;他还认为书中所叙不只三侠,“南侠、北侠、丁氏双侠、小侠艾虎,则已得五侠矣。而黑妖狐智化者,小侠之师也;小诸葛沈仲元者,第一百回中盛称其从游戏中生出侠义来。然则此两人非侠而何?即将柳青、陆彬、鲁英等人概置不数,而已得七侠矣。”就改名为《七侠五义》,与《三侠五义》并行流传。这里反映了俞樾关于小说的学术观,可供历史小说创作的参考。